产业观察:低空经济爆发增长,创新引领攻坚三大瓶颈
开篇:活力迸发,万亿赛道启航
低空航线密集开通、产业基金加速落地、企业数量激增、投融资持续火热……2024年以来,中国低空经济活力全面迸发,万亿级市场蓝图正加速绘就。继年初首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,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,正成为各地政府重点布局、资本竞相追逐的焦点领域。
现状:从政策到市场,全面提速
政策红利密集释放: 全国超30省份出台专项规划或政策,近20个核心城市已设立低空经济产业引导基金,真金白银驱动项目落地。
项目签约落地繁忙: 成都等城市新签项目中超半数为新质生产力项目;沈阳(无人机运血)、上海(城区低空观光)、郑州(常态低空物流)等地特色航线竞相启动。
市场规模企业激增: 企查查数据显示,现存相关企业8.9万家,今年前五月新注册1.17万家,同比暴增220%,超去年全年总量。机构预测,2024年市场规模将超6700亿元,2025年冲刺1.5万亿元。
资本热度持续攀升: IT桔子数据显示,2024年低空经济投融资事件达156起,金额约245.38亿,同比增47.7%;仅今年前五月便发生87起,同比增50%。
专家点睛(樊邦奎 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): “低空经济已从‘技术秀场’走向解决产业痛点、满足民生需求的关键领域,背后是技术、政策、市场三重驱动力的显著提升。”
挑战:三大瓶颈待破
尽管潜力巨大,专家普遍认为,我国低空经济从“飞起来”到“用起来”,仍需跨越关键瓶颈:
- 技术瓶颈:核心环节亟待突破
- 关键装备依赖进口: 向锦武院士指出,适用于低空航空的动力、机载设备等技术仍是短板。
- 续航能力卡脖子: “续航是最大痛点!” 对时育物董事长谢海田坦言,当前重载无人机/载人eVTOL普遍仅半小时续航,严重制约商用。
- 市场瓶颈:场景普及率与盈利模式不足
- 当前应用集中于农业植保、应急等公共服务(占比超80%),张晓兰(国家信息中心)指出,消费级场景如公务/私人飞行占比不足18%,潜力远未释放。
- 成熟、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尚未广泛建立。
- 安全与规范瓶颈:基础设施与管理体系需夯实
受访专家强调,安全可控是产业发展的基石。亟
需完善低空空域管理基础设施、配套法律法规及监管框架,护航产业规范发展。
破局之道:创新驱动,三箭齐发
针对瓶颈,业界聚焦三大创新突破路径:
强化基建设施:筑“智慧天路”
向锦武方案: 以无人机为主导,构建低空智联网保障体系,大力推动“修天路(飞行路径)、筑天网(通信导航监视)、造天车(智能航空器)”的新基建。
拓展融合场景:造“立体服务网”
樊邦奎建议: 打造“网络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”的空中基础设施。突破运输单一功能,深度融合城市治理、应急、测绘等,形成低空综合服务立体网络。
攻关核心技术:打通创新生态链
张晓兰主张: 构建“基础研究-技术攻关-成果转化”全链条。聚焦关键零部件和核心系统,强化产学研合作。
魏志强补充(中国民航大学): 亟需加强中试平台建设,弥合科研与应用鸿沟,政府引导与资本长期投入是关键。
总结(黄宇红 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): “智能与安全是驱动低空经济腾飞的一体两翼。必须打造高可靠的低空智联网,方能让产业行稳致远。”
结语:科技创新为引擎
多位专家指出,唯有以科技创新为引领,加速科技成果转化、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咬合,才能真正打通低空经济的坦途,让这一新兴业态释放其巨大的经济与社会价值。
